外贸人注意市场风险!这个南亚大国又搞事情,进口加税再加税!
2022.06.271300

南亚国家中,斯里兰卡目前正在经历自1948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。然而它并不孤单,巴基斯坦、孟加拉等国也面临着外汇见底、本币贬值、通货膨胀严重的高风险。


今天就来讲讲南亚大过孟加拉国近期在进口方面的“骚操作”。


近日,孟加拉国家税务局(NBR)发布了一项监管令(SRO),文件显示:


自5月23日起,孟加拉国政府开始对超过135种HS编码的产品征收20%的进口监管税(Regulatory Duty,又称进口调节税),以减少进口以及缓解外汇储备压力及遏制外汇市场波动。


根据文件,这些产品主要分为四大类,包括家具、化妆品、水果和花卉。其中,家具品类包括适用于办公室、厨房和卧室的木制家具、塑料家具、金属家具、藤制家具、家具零部件及多种家具原材料。

62b9062e3dc58.jpg

62b9063228d48.jpg

目前,根据孟加拉海关关税细目,共有3408种产品在进口阶段需要支付进口监管税。该国官员表示,已经对被归类为非必需品和奢侈品的物品征收了高额关税。


5月25日,孟加拉外汇储备为423亿美元,仅供支付5个月的进口费用——远低于规定的8至9个月进口费用的安全线。所以他们还想继续加把劲儿。


6月9日,孟加拉公布2022-23财年的预算,其中重要一点是使“孟加拉国制造”品牌具有全球竞争力。


在进口管控方面的主要措施包括:


●对笔记本电脑进口征收15%的增值税,从而使该产品的总税率达到31%;

●大幅提高汽车进口税;

●对进口四冲程摩托车征收100%的附加税,对发动机容量超过250cc的二冲程摩托车征收250%的附加税;

●取消进口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、特殊类型口罩和洗手液的关税优惠。


此外,之前在孟加拉外汇储备下降的情况下,该国银行已经对进口奢侈品和非必需品的开立信用证(L/C)征收高额保证金,以遏制进口支付的激增。根据央行的命令,汽车和家电进口商在开立信用证时需要提前支付货款的75%作为押金,对于其他非必需品的进口,保证金率定为50%。


做孟加拉市场的外贸人都知道,信用证是一个避不开的坎儿。根据孟加拉中央银行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,除特殊情况外,进出口的对外支付一般都必须采用银行信用证的方式。


在此特别说明一下,世界上有两种信用证,一种是信用证,一种是孟加拉国的信用证。

62b90672cd103.jpg

孟加拉商业银行的信誉普遍较差,许多开证行违规操作,在中国公司对孟加拉出口的业务中,经常遇到在没有不符点的即期信用证交单情况下,拖延付款时间,或在客户没有办理付款手续的情况下放单,客户提货或看货后向出口商提出质量索赔,被迫出口商降价,导致经济损失。


孟加拉信用证遭遇的主要问题有:


1.进口商提货后,银行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拖延付款时间,即使议付行多次催促也置之不理。


2. 银行放单给进口商后,不立即支付货款,允许进口商提货后向出口商提出所谓的质量索赔,迫使出口商折扣降价,然后由议付行指示开证行从付款中扣除折扣部分。


3. 进口商提货后,向当地法院上诉货物的质量问题,由法院通知银行停止付款,银行借故在法院审理案件期间不能对外支付,从而拖延付款时间。


4. 客户接受不符点提货后,银行仍然不支付货款。


以上几种情况大多数是客户和银行事先协商好,由银行违规操作放单,人为给客户造成向出口商压价的机会,或拖延付款时间。少数的银行工作人员认为这种做法是正常的惯例,维护了客户的利益,UCP600的规定对他们没有约束力。


而孟加拉海关的一条“鸡贼”规定也会助长这类骗局,那就是:货物滞留在港口超过3个月(水果蔬菜类45天)不清关,货物将由海关拍卖,且原买方有优先购买权,拍卖收入上缴国库。已到港的货物,如要退运或转卖,必须得到原买方的同意。 


对于我们出口企业来说,接孟加拉信用证订单,我们首先需要严格做好信用证的审证工作,保证没有不符点。如发现不符点,交货之前必须改证,尤其是交货期,使之符合信用证的规定,即使客户提出接受不符点交单,也不能接受,坚持改证后发货。我们需要给发货、交单留出充足的时间。


此外,建议大家下载我国商务部整理的《2020年孟加拉国商业银行被投诉情况统计表》,尽量规避劣迹银行!

目前孟加拉力推“孟加拉制造”,通过各种手段限制进口,请有孟加拉客户的外贸人务必注意市场风险!

小贴士:

汉连物流拥有稳定而优质的全球海外代理资源,与多家国际航空公司、船公司有着良好的运价及舱位资源,不仅可以为进出口企业订舱排载,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解决本地清关及拖车接送货,一站式为您解决各种物流问题。

业务咨询热线:0592-5608333-118(Amoly 陈经理)/19859176643(微信同号)


汉连物流官方网站,给您更多的物流咨询平台及行业知识、行业动向、政策解读。